灾区孩子的心灵花园该怎样重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春雨润心细无声。吴之如 绘

■本报记者 余冠仕 柯进 

核心提示:

  □比肢体治疗更难的是心灵疗伤,比物质重建更长远的是心理重建。研究表明,大灾后许多人会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处于慢性或延迟性心理创伤状态。

  □缺乏“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编制、费用难以保障,志愿者缺少专业训练等问题是当前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在灾后应急阶段,心理辅导重在“救”,而目前的重点应该放在“助”上。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推动,公益机构参与,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学生在黑暗的废墟中熬过艰难的时光,有的学生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那样的经历将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才能让他们重筑美丽的心灵花园?在汶川地震1周年之际,记者随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举办的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简称“1+1”心联行动)有关人士,走近灾区师生,共同探寻灾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重建之路。

  心灵的创伤,不是短暂的抚慰就能修复

  5月8日下午,四川省绵竹市广济学校。

  环爱国际心理剧文化中心受心联行动承办方——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委托,来到这里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开展灾区师生心理状况调查。

  这次心理辅导活动没有安排一丁点儿与地震有关的情节。十几个五年级孩子聚集在心联行动捐助的“心联小屋”,环爱国际心理剧文化中心创始人、“1+1”心联行动心理剧项目负责人刘冬威,带着大家即兴表演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让同学们披着各种不同颜色的绸布,自己设计情节,自己扮演角色。

  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人惊讶!这些小矮人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人物,而是孩子们身边活生生的形象,有的小矮人不想交作业了,有的则是不想上学……孩子们蹦着跳着,忙乎得流出了汗,脸蛋红扑扑的。碰到一些搞笑的动作和情节,孩子们的欢笑就连成一片。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孩子们写下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今天的活动和大家分享了快乐,除去了心里的创伤。我要一天比一天快乐!”

  “今天我很快乐,各种快乐的表演很温暖!”

  “这是我一生最开心的时候。”

  ……

  刘冬威说,从这些留言可以看出,虽然孩子们在表演中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心里的话还是很多。“他们一方面生命力很旺盛,但另一方面又很脆弱。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参与者通过表演活动,在支持性氛围中体验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而激发起个体的自发性与创造性潜能,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相对于广济而言,一些受灾程度更严重的地方,学生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加迫切。记者前不久在北川县采访时了解到,一所近300人的学校里,地震后许多学生的行为有明显异常,厌学、打架,自己不学,还阻止别人学,不服管理,逆反心理比较强,等等。这些行为也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

  由四川省教科所曾宁波研究员担任组长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组认为,由于灾区学生成熟度不高,生活经验不够,抗压能力较弱,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冲击和出现应激反应。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创伤主要表现为容易惊恐,对余震、声音较敏感;精神不易集中,学习易分心,学习动力下降;部分创伤重的学生情绪沉闷,心情抑郁;少数学生表现出厌学,如不想去学校,害怕到学校。

  比肢体治疗更难的是心灵疗伤,比物质重建更长远的是心理重建。该课题组负责人介绍,根据国际一般统计数据,大灾后有30%的人可能会在5年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处于慢性或延迟性心理创伤状态,其中10%的人可能会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科学的心理救助,首先应该是专业的

  绵竹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负责人、心联行动在绵竹市的接洽人洪军说:“去年以来,我接待了几十拨心理志愿队伍,不下几百人了。”

  一年来,这些志愿者队伍给灾区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援助,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困扰着灾区师生。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在汉旺小学任职的韩道俊每天都要接待前来的心理志愿者。去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后,如果要安排这些人员开展心理援助活动,就必须不断地调课,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受到影响。“关键是这些孩子的心理伤疤一次次被揭开,后来许多孩子就不愿意参加活动了。”

  地震后赶赴灾区的教育部心理学专家组成员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金宏章讲了他亲眼看到的一个例子:一位志愿者面对一群灾后群众,从头到尾来来回回就表达一个意思:“你们很辛苦,非常同情你们,很敬佩你们……”

  金宏章说,一般来讲,灾后心理辅导有几个步骤:一是让受灾群体把悲伤、惊恐等情绪释放出来;二是大难后有一些内疚等特殊心理反应,要把这些错误认知调整过来;三是建立起正向目标。“就第一个步骤来讲,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对孩子们的第二次伤害!就像给自行车胎打气一样,如果打的气太足,一碰到石头它就会弹得老高。”

  专业心理教师队伍不足,也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是“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异常缺乏。课题组对重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调查显示,6个受灾最重的市(州)中小学教师中,除了成都有170余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其余各市(州),包括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州,全市(州)均不足30名专业教师。

  二是相当一部分参培教师并没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专业机构在灾区举办的培训次数很多,参培人数也不少,但是这些教师回去以后真正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当少,原因是“搞不来”或“没有条件”。

  “专业师资队伍已经成为灾区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短板。同时,现在培训的有效性尚待提高,这涉及心理辅导长效机制的问题。”课题组负责人说。

  此外,在体制保障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问题、接待心理专家的费用问题等,都成为操作的现实困难。

  常态化的心理辅导,要从“救”转向“助”

  一年以来,当喧嚣逐渐归于平静,心理健康教育也正在回归它正常的轨道。许多专业机构在灾区扎下根来,开展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中科院心理所绵竹站就长期在当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副站长胡宇晖在这里呆了大半年,而且未来两三年还要呆下去。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和青艾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李扁是“1+1”心联行动的策划人,在去年该行动推出之初,他们就提出这项工程要开展十年。

  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组也持相同观点。课题组负责人说,由于一些延迟性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症状在潜伏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的表现,很容易被忽视。因而,他们认为,对于灾区学生的心理服务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确保心理服务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将心理辅导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重点从应急阶段的“救”转移到“助”上,“救”是配合生命救援工作稳定幸存者情绪,“助”是为灾区学生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服务,针对灾区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除了外来援助的力量外,还离不开当地行政部门的努力。”洪军说。

  心联行动办公室主任张银俊也认识到,外地专业团队长驻灾区作心理援助也有困难。她说:“培训当地专业团队非常重要,因而我们的重点之一就是针对当地心理咨询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作培训。”

  目前,绵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构建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发展的“六个一”目标,并分阶段逐步实施。这六个目标是建立一套绵竹市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一支层次分明、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建立一个统筹管理绵竹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市级心理咨询的指导服务中心;各个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开通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开发一套适合绵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了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在专业团体、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的同时,政府部门已经着手推动。地震后不久,教育部就曾经组织专家对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培训,随后又发出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课时都作了细致的规划。

  从2009年开始,在3年时间内,四川省内23所高校与成都、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6个市州结对帮扶,对地震灾区学校师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

  行动在,希望就在。不仅每一所新校园要建得美丽漂亮,孩子们的心灵花园也要得到充分浇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些蓬勃生长的生命,需要每一个人长期关注,并付出关爱与呵护。这种关爱与呵护将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们的一生。